
随着天气转暖,我们户外运动的时间逐步增加,运动不仅能够让我们强健体魄,还能增加内啡肽的分泌,使我们身心愉悦。当我们大量运动后,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也会流失大量的水分,随之一定会产生口渴的感觉。其实,这种口渴感是身体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提示着我们,这时身体已经缺水了。

喝水可以补充我们因运动丢失掉的水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例如:可以调节体温,平衡因肌肉剧烈收缩后所产生的热量。另外,水是人体的搬运工,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进行搬运,其实就是促进新陈代谢。

由此可见,科学补水是有讲究的,绝不是简单地“渴了就喝”。
科学补水的第一点是水温适宜,一般常温即可,不能太烫,更重要的是不能太冰,因为冰水容易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刺激胃肠,使胃肠的蠕动加快,甚至引起肠痉挛,导致腹痛、腹泻,特别是对肠胃不好的人群来说刺激更大。

科学补水的第二点是需要“少量多次”。
1. 运动前运动前一小时,补充不超过500ml 的水。这样可以使身体内细胞达到最佳的水合状态,逐步适应水分充足的环境。同时,保证体内过量摄入的水可以有时间排出体外。水合状态是一个平衡点,达不到则水不足,越过平衡线则有低钠血症风险。在运动前,尿液清澈是判断水合状态的最佳方式。

2. 运动中运动过程中,排汗和呼吸会损失大量水分,而当水分丢失超过体重的1%~2% 时,就会处于缺水状态。直观来说,当一个人出汗到衣服都湿透的情况下,大概丢失了500~1 000ml的水。缺水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肌肉到内脏都会向大脑传递“我不干了”的负面思想。缺水状态下不宜一次性大量补水, 应遵循“ 少量多次”原则,可每15~20min 补充100~150ml 水,维持水合状态。100~150ml 听起来很多,实际上也就是两大口水的量而已。

3. 运动后运动后的两小时内,需要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但同样不能一次性大量补水。因为,运动后人体的各个脏器处于比较劳累的状态,突然大量补水会导致心脏负担明显加重,与此同时,如果大量饮水还有可能引起水中毒。运动结束后,宜补充500ml 左右的水,但需要适度、分次补充。此外,参与高强度的运动,比如马拉松这类极限运动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还需要适当饮用含有电解质的水,如含盐、含糖的水,这样可以把人体丢失的盐分和糖分补充回来。

我们没办法预见明天,我们可以做的是把握今天,我们没办法控制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做的是留下美好的回忆!5月已经到了,趁着气候舒适,带上装备,带上水杯,让我们开心运动,科学补水!让我们以运动,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