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训练,又称调节抗阻运动,是由Hislop和Perrine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的,是指在关节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在都能承受最大负荷的一种运动模式,最大特点就是肌肉能够产生最大力矩输出但不产生加速度。70年代初,美国Cybex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等速测试仪。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引进等速技术,最初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中,以后随着等速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逐渐应用康复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目前它特有的评价和训练功能是其他仪器无法替代或模拟的。
一、与等速肌力训练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峰力矩:指肌肉在一次收缩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力矩输出,与角速度成反比,反映受试者的肌力大小,被认为是等速技术中的黄金指标;
峰力矩体重比:又称为相对峰力矩,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反映了肌肉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人群之间的肌力对比;
峰力矩角度:在整个肌肉收缩过程中达到肌肉最大负荷量时所对应的关节角度,是关节的最佳用力角度,常出现在关节活动度的1/2处附近;
屈伸肌峰力矩比值:目前临床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双侧肢体屈伸肌峰力矩比值能反映出双侧肢体肌力平衡状况,弱肌力一侧较容易导致韧带和肌肉的损伤,反映了屈伸肌群的平衡状况,在评价关节稳定性上有重要意义,参考值约在50% ~80%范围,比值随运动速度的加快而增加;
平均关节活动范围:等速肌力测试过程中肢体关节运动范围,其意义在于评价肌力下降时是由于运动范围的缩小导致肢体未达峰力矩角度。还是肌肉本身做功量的下降所致;
平均功率:反映肌肉的做功效率,单位时间内的肌肉做功量;
总功:肌肉单次收缩所作的功,反映肌肉功能。
其他指标:如疲劳系数(fatigue index,FI)、峰力矩时间(time to peak torque,TPT):反映肌肉爆发力等。
二、等速肌力训练仪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 在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用来评价和指导康复方案的选择与实施。应用等速肌力训练仪对患者肢体功能与健康人群相比较的变化进行评价,以指导患者选择最佳康复方案,并在康复过程中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对于3级以下肌力患者在临床主要通过徒手肌力检查法,往往无法明确定量,通过等速肌力训练仪中的持续被动活动可以对患者的3级以下肌力提供了一种客观且精确的方法。
2. 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等速肌力训练仪常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早中期的肌力康复训练,使肢体在其活动范围内做持续运动,并且等速肌力训练仪提供的顺应性阻力使整个肌肉都能得到全面的训练.有效避免肌肉功能恢复不平衡状况的出现。对于弱肌力还可以利用等速肌力训练仪的持续被动程序进行训练,有利于肌肉的早期康复。
因此,等速肌力训练仪对肌力恢复、防治肌肉萎缩、维持肌肉收缩功能、避免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等速肌力训练仪的优势与不足
等速肌力训练仪的优势:最有效的利用肌肉所做的功;降低超负荷损伤发生的几率;根据病人的疼痛和疲劳而调节;为测试和训练提供多种速度选择;关节在活动速度增加时受压减少;震颤的消除;旋转轴心与人体力线相符合;保证不运动的身体其他部分的稳定;运动范围的限制;可重复的测试。
等速肌力训练仪的不足:等速肌力训练仪更多的是应用于下肢的膝关节,而在上肢的肩关节、腕关节应用较少;操作较复杂,不能即刻反映患者肌力训练提高水平;价格昂贵,不同型号仪器之间的测试结果存在差异;在训练模式的选择、角速度的大小、训练频率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肌力评定和肌肉痉挛量化指标还没有统一标准。
四、等速肌力训练仪的应用前景
等速肌力训练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仍缺乏大样本研究的支持,进一步相关研究需完善。对于康复周期特别长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仪可能是改善患肢功能的一个良好帮手。未来,等速肌力训练仪的小型化、便携化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