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网路
男性想要肌肉粗大、女性想要肌肉细小,都离不开对肌肉的抗阻训练,如何安排训练强度、次数、组数及休息间隔对训练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确定训练负荷强度常用RM值来确立。RM(Repetition Maximum)代表负荷可能举起的最大重复次数,而不是指负荷本身的绝对值,同为10RM,对体适能不同的人承受的绝对值负荷就可能不同。因此采用RM作为负荷指标就能使抗阻训练更加适应运动个性化的需求。
1RM是一次收缩最大肌力,10RM是10次收缩最大肌力,在进行重量训练之前需要对自身的RM值进行测试以便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通常是进行1RM值测试。
但对于没有力量训练基础的人是不太适合做1RM值的测量的,尤其是青少年。此时就可以通过测量8RM、10RM或12RM值进行推算出1RM值。
以下表格即1RM值的推算表。
重复次数 |
%1RM |
重复次数 |
%1RM |
1 |
100 |
8 |
80 |
2 |
95 |
9 |
77 |
3 |
93 |
10 |
75 |
4 |
90 |
11 |
70 |
5 |
87 |
12 |
67 |
6 |
85 |
15 |
65 |
7 |
83 |
重复次数÷1RM |
肌肉训练通常可分为肌耐力、肌肥大及肌力的训练,它们所对应的组数、次数、休息间隔及强度百分比也将有所不同。想要肌肉粗大的人群可以进行肌肥大训练,想要肌肉细小的人群可进行肌耐力训练。
训练目标 |
组数 |
重复次数 |
休息间隔 |
强度 |
肌耐力 |
2—3 |
≥12 |
≤30秒 |
60—70%1RM |
肌肥大 |
3—6 |
6—12 |
30—90秒 |
70%—80%1RM |
肌力 |
2—6 |
≤6 |
2—5分钟 |
80—90%1RM |
而通过周期性改变频率、负荷、训练量或休息时间可使训练具有多样性。如那些常见的训练方法:基础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正金字塔训练法、倒金字塔训练法、超级组训练法、复合组训练法、分解训练法、退让训练法等。
接下来对它们进行一一的盘点,对于这些训练法不了解的同学可以通过本文做个学习了解。
基础训练法
即次数不变、重量递增、直到力竭;如你的训练目标是肌耐力,那么可以为每组12次、第一组60%RM、第二组65%RM、第三组70%RM。该方法还是比较适合初学者的。
重复训练法
即次数与重量都不变、直到力竭;还是以肌耐力为目标即每组都是训练12次、60%RM,直到肌肉力竭练不动为止。该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初学者的。
正金字塔训练法(递增重量训练)
即次数递减、重量递增、直到力竭;还是以肌耐力训练打个比方,第一组20次、60%RM,第二组15次、65%RM,第三组12次、70%RM。该训练方法适合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同时适合不同目标的人群。
倒金字塔训练法(递减重量训练)
即次数递增、重量递减、直到力竭;该方法与正金字塔训练法相反,第一组12次、70%RM,第二组15次、65%RM,第三组20次、60%RM。该方法适合有训练基础的,要比正金字塔训练法难一些,同时适合不同目标的人群。
超级组训练法(拮抗组)
即交替训练拮抗肌群,不休息或短暂休息;比如肱二练完练肱三、股四练完练股二、腹肌练完练腰肌等。该训练方法适合有训练基础及高水平的人群,有短时高效的效果,同时适合各目标的训练者;
复合组训练法
即用多个动作训练同一块肌肉;比如练臀肌,可以用臀桥、蚌式、深蹲、硬拉、螃蟹走等动作对臀肌进行持续性的“轰炸”,动作之间可休息也可不休息;该训练方法适合中高水平训练者,短时高效,同时适合各目标的训练者。
分解训练法
即每组训练到力竭、而后减重10~20%、增加重复次数(1~5);比如做深蹲,做到后面没力气了,那么可以适当减轻一些重量,再多做几次。该训练方法适合高水平训练者,同时适合以肌肥大为目标的人群运用;
退让训练法
即训练力竭时,由伙伴辅助向心动作、自己完成离心动作;比如做二头弯举,你做不动了可以让小伙伴帮忙托一下完成举的动作,但是放下来的时候要自己完成。该方法适合高水平训练者,同时适合以肌肥大为目标的人群运用。